《旦后》剧照。
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现场。(本报记者林铭鸿摄)
厦门影视拍摄基地功能分区示意图。
《旦后》剧中演员表演南音。
再过半个月,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活动将在厦门举办。有这方广阔的舞台,厦门本土电影如何借势发展,多出精品?这或许是厦门电影人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陈冬 见习记者 许舒昕)这些天,新锐导演沈少河的心情有些激动——由其执导的首部南音题材电影《旦后》,11月1日至8日在全国21个城市新增排片。这对《旦后》而言,意味着又有更多观众可以感受闽南文化的传承魅力。
《旦后》是一部由厦门本土影视公司制作的院线电影,改编自厦门本土80后作家黄宁的同名小说《旦后》,从前期项目孵化到影片定档上映,耗时三年时间,无论是故事、人物原型,还是导演、取景地,都充满了厦门元素。
再过半个月,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活动将在厦门举办。有这方广阔的舞台,厦门本土电影如何借势发展,多出精品?这或许是厦门电影人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旦后》讲述“厦语片”辉煌过往
近年来,在电影全球化、娱乐化的背景下,一批有情怀的电影创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开始把镜头对准自己熟悉的本土文化,记录故乡风物和世道沧桑。
《旦后》就是这种类型的电影。影片讲述了闽南女孩林波儿于1945年为逃避战祸而离开故土鼓浪屿,随养母到香港艰难营生,困境中依然坚持学习南音,在侨胞的帮助下出演“厦语片”并一举成名,被东南亚影迷誉为“一代旦后(花旦皇后)”,直至2019年回归鼓浪屿的传奇故事。影片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70多年,讲述“厦语片”的辉煌过往,堪称一部闽南人的奋斗史。
天然取景地更要出产好电影
一直以来,厦门在影视圈的出镜率很高,因为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城市形态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被影视界誉为“天然摄影棚”。遗憾的是,大部分影片只是在厦门取景,真正由厦门拍摄的影片却寥寥无几。
在与《旦后》导演沈少河的采访中,他不止一次提到,厦门并不缺乏拍电影的人才,但本土电影的发展之路还任重道远。他说,厦门的影视公司大多规模较小,多数是以微电影、承接商业广告片拍摄为主,即便有个别公司拍摄电影,也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在全国公映。
去年,市文联、市电影家协会举办了“2019厦门百年电影论坛暨厦门电影人创作的电影展映周”。“当龙岩的士票时,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口号:中国电影,厦门制造。但要真正实现,并非易事。”厦门市电影家协会主席、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晓红说,厦门和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基础条件特别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些原本与电影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机构和个人,也加入到了电影制作行列,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为国产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目前的厦门,仍缺乏成规模的电影业态群。
影视是一个“规模经济”颇为明显的行业,只有达到较大的生产规模,才能对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产业集群才会形成。对此,李晓红提出了“影视人才特区”的概念,建议将扶持政策覆盖到电影工业领域的各类人才,积极引进头部企业。这样,人才有了,就能把产业带动起来,变成真正的厦门出品、厦门制造,切实发挥“以节促产”的作用,从而迎来厦门电影产业发展的大好春天。
《旦后》幕后 三年只做一件事
本报记者陈 冬
见习记者许舒昕
沈少河是一个对故乡有着深刻眷恋的人。他是漳州诏安人,曾在深圳从事演出策划工作,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他回到离开了20多年的半个家乡——厦门。沈少河说,在这个充满乡音的地方,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挖掘闽南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并推广。
邂逅《旦后》,对沈少河而言,既是偶然,也是命中注定。一次偶然逛书店的时候,他发现了黄宁的小说《旦后》。“这本书独特的封面颜色和构图一下就吸引了我,打开一看发现,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题材吗?”而此时的黄宁,也在寻找导演,希望将自己的作品搬上银幕。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电影《旦后》应运而生。
《旦后》由厦门本土影视公司幕光(厦门)影业有限公司联合银都机构有限公司、福建嗨皮兔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从2017年买下黄宁小说的版权,到2020年电影《旦后》定档上映,这三年,沈少河只做了这一件事——将《旦后》做成精品献给观众。
在佛山一影视城拍摄时,恰好碰上梅雨季节,但影视城给的时间只有龙岩的士票十几天,剧组全体人员平均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为真实还原历史,沈少河和剧组上下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此外,影片中也展现了鼓浪屿及厦门本岛的历史风情。
电影《旦后》还未正式上映就传来喜讯:该片获得2020年第五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新锐影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