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 用心经营 本土厂商 长期稳定 专业告谱 全网低价
厦门出租车票
QQ50361469
  1.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走进厦门日报记者的家里 分享我们的故事

作者:小编 日期:2020-11-14 09:06:04 点击数:

  逆行在战疫一线,穿行在城市街巷,奔走在白天和黑夜,我们经常告诉大家外界的信息,城市的变化,民生百态,他人的故事,却很少记录自己的生活。

  借着本次版面优化提升,也刚好遇上记者节,本报的《家访》栏目,这一次走进本报记者的家里,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也和大家分享我们的心事,我们的苦乐,还有我们的坚持。

  战疫新闻人

  苦来有甘甜

  陈莼

  出镜家庭名片

  陈莼,31岁,厦门日报社专副刊中心记者,2020年获“全国城市党媒抗击疫情新闻宣传先进个人”;丈夫吴宇翔,36岁,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财务副理;女儿Shelly,5岁;儿子Ryan,3岁。

走进厦门日报记者的家里 分享我们的故事(图1)

  ▲本报记者陈莼(中)及其家人接受本报记者郭睿(右一)采访。(本报记者林铭鸿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郭睿)老公发来微信——“孩子睡了。”陈莼合上电脑,准备回家。

  2020年初,陈莼习惯了等待这样的回家讯号。一开始,她在禾祥西路的麦当劳、星巴克里等,后来,餐饮店受疫情影响停止堂食,她就在自家车库里等,等待当福州打车发票时4岁半的女儿、2岁半的儿子全都睡着。

  不能在孩子醒着的时候回家,是因为陈莼刚刚从厦门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院区采访回来。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她是一位逆行的新闻人,及时精准报道疫情信息,采写防疫抗疫一线的动人事迹。家访时,在陈莼朋友圈里负责搞笑、说话总有些“不正经”的老公吴宇翔,回顾太太不能回家的那段经历,认真说了声——“会心疼”。

  陈莼有个幸福的大家庭,儿女双全,双方家庭相处和睦,4位长辈帮忙照顾孩子,8口人的出游照常常刷屏。这种幸福通过她频繁发送的朋友圈,感染了许多人。不过在今年陈莼最忙碌的日子里,大家庭反而变“小”了。陈莼战斗在战疫新闻一线,吴宇翔独自一人战斗在后方——学习如何照料两个孩子。

  “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期大家都隔离在家,陈莼忙着采访,我们非常担心吴宇翔一个人能不能照顾好两个小孩,都想去帮忙。”陈莼的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幸福地“埋怨”道,“但他们特别懂事,担心我们的安全,一直拒绝帮忙。”直到各行各业吹响复工复产的号角,陈莼家里的两个小孩才再次见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家庭的欢聚重启,长辈们还收获了另一份惊喜——从不做家务的吴宇翔,居然把两个小孩带得很好。

  不能相聚的日子,长辈们从厦门日报刊发的一条条新闻里了解陈莼的采访动态,掌握陈莼又去哪儿了——探访定点救治医院、采访援鄂医疗队出征和返程。“她怕我们担心,去定点救治医院也不告诉我们,我都是看新闻、看她朋友圈才知道。”母亲张亚珠说, 3月18日,陈莼过31岁生日,她在朋友圈里刷到女儿发的身穿防护服的照片,吃了一惊。

  原来照片是2月5日拍的,厦门首个治愈患者出院,陈莼穿着防护服,守在隔离病房外,用文字记录一线医护人员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场景。一面玻璃——这是她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最近的距离。

  得知女儿去了定点医院不下20次,甚至走进潜在污染区。在陈莼成长路上承担严父角色的父亲陈永红,在担心之余更多的是骄傲。“她从小就向往媒体工作,考大学报的第一个专业就是新闻专业。这次疫情,她面对挑战发挥了党员应该起到的担当和责任。”陈永红说。

  疫情严峻的日子里,逆行的陈莼会在早晨出门前为家中儿女炖好一锅汤;两边的父母会每日紧盯日报新闻,用一次次转发支持孩子的工作成果;学着一个人带两个孩子的吴宇翔,会不时发信息给陈莼——孩子吃好了,孩子睡了,不要担心……亲人间的理解与支撑,是2020年这个家庭更温暖的收获。

  10月26日,陈莼获得“全国城市党媒抗击疫情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的消息传开。她也将喜讯发到家庭群。母亲张亚珠第一时间把这条好消息发在了朋友圈。有朋友留言夸她教育得好。她回复:“好辛苦你知道吗?但苦来有甘甜。”

  你采我编夫妻档

  携手制造“10W+”

  吴海奎

  罗小州

  出镜家庭名片

  吴海奎,31岁,厦门日报社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妻子罗小州,30岁,厦门日报新媒体中心生产部总监;儿子吴弘睿(小海螺),5岁,幼儿园中班。

走进厦门日报记者的家里 分享我们的故事(图2)

  ▲本报记者吴海奎、罗小州一家接受本报记者林路然(右一)采访。(本报记者王协云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林路然 见习记者 杨霞瑜)“我想像爸爸妈妈一样工作。”被问起长大后想干什么,依偎在妈妈怀里的小海螺,毫不犹豫地说出“记者”两个字。平时,小海螺喜欢在画板上画出报业大厦,还会在电脑前有模有样地“写稿”——爸爸妈妈为新闻事业忙碌的身影,都被他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

  今年不寻常的春节,打乱了小海螺一家的度假计划。“我原本初四开始值班,但接到任务后,海奎带着我和孩子初三就从老家赶回厦门,直奔报社。”身为厦门日报新媒体中心生产部总监的罗小州回忆,那时为应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从一日发布两三条,改为每隔数小时一条,最多时一日发布11条,报业大厦17楼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

  与此同时,罗小州的丈夫、厦门日报社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吴海奎也戴着口罩,奔走在各大公园、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燃气场站、自来水厂等现场,第一时间采写市政园林领域防疫情况等。巧的是,从疫情防控初期到复工复产关键时期,再到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吴海奎在前线采写的大部分稿件都由妻子罗小州在后方编辑。翻阅往日“战绩”,这对采编“夫妻档”合作的微信,经常制造“10W+”阅读量。

  事实上,这不是两人第一次携手“烹制”新闻大餐,2013年4月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海奎临危受命,即刻前往雅安采访,而罗小州作为厦门日报微博值班编辑,在后方实时发布吴海奎从前线发回的消息,就在那时,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时隔7年,两人从情侣变为夫妻,工作上有了更多的默契,生活中也多了份支持和依靠。“去接一个比我还晚下班的人。”今年1月27日晚上10点51分,吴海奎接上妻子,在从报社回家的路上,发了一条朋友圈,不少人在笑称被喂了一嘴狗粮的同时,也从中体味到一对记者夫妻的甘苦。

  工作悄悄融入生活,两人携手走来,身上越来越多彼此的印记。

  “周末我们会去公园走一走或者去爬山。”吴海奎说,这样的家庭时光既可以放松心情,也可以为妻子新媒体编辑积累些素材。而在妻子的鼓励下,吴海奎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厦门日报社新媒体直播连线的主力成员,为广大网友呈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厦门之美。今年8月,他参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大经济特区主流新媒体联动的《我们都是新时代追梦人》大型直播。今年国庆期间,他在抖音上推荐网红打卡地,带领网友“畅游”厦门,成就感满满。

  转型全媒体花木兰

  十八般武艺样样行

  陆晓凤

  出镜记者名片

  陆晓凤,26岁,厦门日报社驻湖里全媒体记者站记者。室友张莹,26岁,企业职员。

走进厦门日报记者的家里 分享我们的故事(图3)

  ▲本报记者陆晓凤(中)接受本报记者赵张昀(右一)采访。(本报记者林铭鸿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赵张昀见习记者谢嘉迪)10月31日中午12点半,一个重要会议刚开完,负责新闻现场的陆晓凤,就几乎同时完成了采写;不到半小时,这条新闻已经变成图片亮丽、排版新颖的微信推文,在公众号“东进序曲”上推送。确认一切无恙后,陆晓凤匆匆吃了个简餐,赶回家中,成了“家访”的采访对象,聊起了她始终为新闻而奔跑的日常。

  陆晓凤是厦门日报社一员出色的全能尖兵,身兼策划、采访、写作、摄影、编辑等,“十八般武艺”样样行。“11月1日,‘东进序曲’就满一周岁啦!”她一脸的自豪。去年10月,厦门日报社驻湖里全媒体记者站先行先试,创新运营方式,由全媒体记者独自承担公众号的策、采、编等。一年来,“东进序曲”共发出104条推文,累计阅读量超过60万次,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一切源于勇敢和突破——从纸媒转型全媒体记者并不容易,陆晓凤最初全无概念和把握。除了日常繁忙的采访之外,她边学习边摸索:翻遍各类公众号推送,练习转换新媒体语言,借鉴最新潮的排版等。“面子”学好之后,“里子”更花心思——她几乎每天都驻扎在湖里东部旧村整村改造七大片区指挥部,挖掘鲜活的新闻素材。“当时天天走村,一个星期瘦了5斤。”她说,征迁工作十分特殊,时常深夜开会,因此完成推送时往往夜已深,“东进序曲”团队也被称为“深夜编辑部”。此后,她继续勇敢尝试,“解锁”了纪录片脚本写作、视频编导等更多全媒体身份,加上《厦门日报》日常的湖里新闻,大脑每天“多核”运转。

  这一份勇气,还带到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疫情期间,陆晓凤前往机场国际航班旅客分流点,成为一名逆行者,连续数小时穿着防护服,完成了《“108将”守护鹭岛空中门户》等系列报道。“勇敢的背后,其实是热爱和感动。”她回忆道。

  努力工作,更不忘有爱地生活。陆晓凤和室友张莹是多年的闺蜜,她们像家人一样,时常泡上一壶工夫茶,说说一天的见闻和心事。尽管工作繁忙,二人的生活还是井井有条,居室温馨明亮。“晓凤一有时间,就会下厨做一桌子菜,或者我们两个人出去逛街下馆子。”张莹告诉记者。不过,这样的时光也是奢侈的,更多的时候,是陆晓凤饭吃到一半就打开了电脑,或刚订好餐馆,却又转头奔向新闻现场。

  跟记者职业很有缘

  今天记者节办婚礼

  蔡镇金

  出镜家庭名片

  蔡镇金,35岁,厦门日报社滨北全媒体记者站副站长;妻子王雅,就职于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

走进厦门日报记者的家里 分享我们的故事(图4)

  ▲本报记者蔡镇金(中)和妻子拿着生日买的小蛋糕和本报记者卢琛合影。(本报记者蓝 齐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卢琛)“快请进,不好意思,我就今天下午有时间,最近工作之余都在忙婚礼的事情。”走进蔡镇金家中,餐桌上、客厅的柜子上都能看到不少印有“囍”字的礼盒,玄关处还有一些尚未发出的请柬——或许跟记者这个职业“注定”的缘分,他的婚礼将在今天记者节举行。

  作为一名政务新闻记者,长期“驻扎”在市政府,跟着市领导开各种会议、作各种调研,蔡镇金经常被朋友们开玩笑说是“市领导身边的人”。在外人看来,这个职位很“光鲜”,但他说,光鲜的背后是如履薄冰。

  从2017年金砖厦门会晤,到事关厦门改革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政策诞生的党政会议……从业近10年的蔡镇金,见证过许多属于厦门的重要时刻,也将市委市政府的许多重要决策,通过他的文字传达给广大市民和读者。

  每一次参加重要会议,对蔡镇金来说都像是一场漫长的体育比赛:会议和采访过程不过是比赛的上半场,而当会议结束、与会人员离去的时候,他的下半场才刚要开始。“开会过程中,我需要实时将会议内容进行梳理、提炼,争取会议一开完,稿子也基本完成。”然而成稿后,一遍遍地反复审稿也是必不可少的流程。

  政务新闻对用词的讲究,哪怕是从业近10年的蔡镇金,也丝毫不敢松懈,他要全力确保市委市政府的决策精准传达到位。因此,临睡之前必须核对稿子也成了他的习惯。2017年的金砖厦门会晤期间,蔡镇金每天只睡3到4个小时,从早上5点就要起床准备安检入场,一直忙到夜里一两点。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依然没有磨灭他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说不累就太假了,但重任在肩,你不能退缩。既然选择了新闻这份职业,就必须充满热情,坚持下去,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忙碌的工作,必然会牺牲家庭生活的时间。而蔡镇金却非常庆幸和感激,他有个全力支持他的未婚妻。“他加班是常事了,忙起来甚至连自己的生日蛋糕都没时间吃。”未婚妻王雅坐在一旁听着,忍不住开口“吐槽”。

  原来,家访前日就是蔡镇金35岁的生日,可就算生日,他依然在忙碌着。当他从单位回到家,已经是晚上8点,他还得继续写稿,当他终于完成所有工作,松一口气的时候,已是凌晨,蛋糕也只好等到第二天再吃。“我提前订好的生日蛋糕,却变成了第二天的早餐。”王雅说。

  龙岩出租车发票谈到这里,蔡镇金有些愧疚地笑了笑。二人因工作结缘,在交往三年多的日子里,却有近半的节日、纪念日,他都是在加班中度过。但王雅说,蔡镇金对工作的负责和认真,本身就是他的闪光点和魅力点,同样也表现在两个人的生活中。


文章来源

随便看看